摘要:大观楼,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郊,为三重檐四角尖顶木结构建筑。清康熙29年(1690)由巡抚王继文兴建。它四面环山:背靠蛇山,左边(东边)金马山,右边(西边)碧鸡山,南面与鹤山隔湖(昆明湖)相望。乾隆年间,布衣名士孙髯为其撰180字长联,名士陆...
大观楼,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郊,为三重檐四角尖顶木结构建筑。清康熙29年(1690)由巡抚王继文兴建。它四面环山:背靠蛇山,左边(东边)金马山,右边(西边)碧鸡山,南面与鹤山隔湖(昆明湖)相望。乾隆年间,布衣名士孙髯为其撰180字长联,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;咸丰三年(1853),咸丰帝题“拔浪千层”匾。1983年被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登楼远观,四面青山,一湖如镜(昆明湖,又名滇池、昆明池,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,在大观楼南面,有“高原明珠”之美名),湖光山色,明丽壮美,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赏景,吟诗作赋,盛极一时。两三百年来,留下许多咏楼的佳作名篇,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孙髯的180字长联。因其内容广博、思想艺术性极高,一扫他人俗唱,轰动一时,被赞为“天下第一长联”、“海内第一长联第一佳者”。郭沫若赞其“长联犹在壁,巨笔信如橡”;毛泽东主席评其为“从古未有,别创一格”。
孙髯(1711~1773),字髯翁,号颐庵,终身布衣,自号“万树梅花一布衣”,清代著名民间学者,古滇名士。他祖籍陕西三原,因其父在云南任武职,遂举家迁寓昆明。孙髯自幼好学,却因幼时入学考试入场搜身,不愿受侮而离去,从此终身不进考场,以教授私塾为生。晚年穷困潦倒,栖息圆通寺咒蛟台洞穴,故又自号“蛟台老人”,医卜为生,以致他死后无寸土以葬,幸得苗姓相助,草草葬在苗姓祖茔。当地民谣说“山中若有王侯地,难得拣来葬髯翁”。他死前曾自撰挽联云:这回来的忙,名心利心,毕竟糊涂到底;此番去甚好,诗债酒债,何曾亏负着谁?”至清末知州胡国瑞重修髯翁墓,并为之撰墓志铭。民国三年又为之立碑,碑文“古滇名士孙髯之墓”。他一生勤奋,著述甚丰
他的大观楼长联为:
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,披襟岸帻(Zé,古代的一种头巾),喜茫茫空阔无边!看东骧神骏,西翥(zhú,鸟向上飞)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,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,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,更蘋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,莫辜负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;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,把酒凌虚(登高)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(古代文房用品),元跨革囊,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,侭(同尽)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,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,只赢得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对联大意:
五百里浩瀚的滇池,在眼前奔涌;敞开衣襟,推开冠戴,这茫茫天边的碧波,多么令人欣喜。看吧,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,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,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,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。诗文高手们,何不选此良辰美景登临赋诗,观赏那池(湖)中螃蟹似的小岛、螺蛳般的沙洲;那薄雾中的绿树垂柳,像少女秀发一样摇曳,还有那漫天的水草,遍地的芦苇,以及点缀其间的翠鸟、灿烂的红霞!(尽情赏玩吧),不要辜负了四面飘香的稻谷、阳光下万顷的沙滩、夏日里袅娜的荷花、春天里依依的杨柳!
数千年的往事,涌上心头。登上高楼,举起酒杯,仰对长空感叹:那些历史长河中的诸多英雄,而今还有谁在呢?想到汉武帝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,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立铁柱记功,宋太祖手挥玉斧将西南画出版图,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渡过金沙江统一云南。这些丰功伟绩,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。(但朝代的更替),有如傍晚的雨早上的云,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消失了,就连那记功的残碑断石,也都倾颓(倒塌)在夕阳暮霭中,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、半江暗淡的渔火、两行秋天的大雁、一枕清冷的寒霜。
上联,作者登高望远,写眼前之景,铺排描叙,用排比、比喻、拟人、借代等修辞手法,先总写,再分写,由远及近、由高到低,动静结合,既有视觉盛筵,又有嗅觉享受,真是诗情画意,撩拨人心,情景交融,山与水、花与草、情与景完美结合。望着眼前美景,作者殷勤相邀贤达雅士来赋诗抒怀,直把读者拉入景中,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。
下联,作者思接千载,纵论历史事件、英雄人物,把读者又带进狼烟滚滚、战马奔腾的千年往事、万古云烟之中,让人神游物外、热血沸腾。但作者笔锋一转,叹息古代英也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,帝王的丰功伟业,也只不过像朝云暮雨,转瞬即逝,就连他们留下的用来记功的铁柱、石碑,也都湮没在烟尘和余辉之中。最后用“疏钟”、“渔火”、“秋雁”、“清霜”等意象,展现衰败景象,渲染凄凉气氛,让人感慨无限。人与事,诗与史,情与理有机交融,欲抑先扬,形成摇曳激荡的文势,读者感情亦随之起伏,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,让人掩卷而思。
纵观全联,作者联想丰富,描写生动,层次分明,有声有色,有景有情有理,景、情、境完美统一;并且句式长短结合,对仗工整,顿挫有致,琅琅上口,美质华彩,妙语如珠!全联一气呵成,既有激情的赏景,又有理性的思考,意境高妙,气势非凡,展现了作者比海大、比天阔的胸襟格局。而大观楼有幸名闻天下,实在是得益于髯翁这一千古绝唱,楼以联名,联因楼传,实乃一大幸事,千古佳话!
梁羽生读此联后评价道:“情景交融,古今会合,浑然一体。气魄之大,无与伦比!”信夫!